珠江流域近日可能发生3个编号洪水 水利部部署洪水防御重点
我不是说万科尽善尽美,万科在如何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加强竞争优势、进一步提高股东回报水平等方面,还有不少有改进的空间。
将表1与官方公布的1月和2月的CPI同比增速数据对比,可知我们的猜测是对的。同时,受季节因素影响,主要饲料玉米价格近期上涨也增加了猪肉的供给成本。
此类的权重和价格波动均较大,会加剧CPI环比增速的波动性。我们认为,按照可比数据,今年的CPI增速数据可能会比较高,但并不表明中国会出现通货膨胀。2、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3%、7.6%,影响CPI同比上涨2.4、2.5个百分点,高于2015年食品价格同比增速影响CPI同比增长率均值1.7、1.8个百分点。(4)春节因素,受传统节日影响,每年1、2月份食品价格均出现普遍上涨的状况。如果以2月份wind统计的CPI市场均值1.9%为前期的市场预期基础,则按以上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推算CPI同比增长率均会比此前市场预期均值至少要高出0.4个百分点,也就是新增长因素在2016年2月份之后比原来预期中的新增长因素至少提高0.4个百分点。
每年12、1、2月份,极端天气和节日因素对CPI的同、环比增速影响均较大,但不存在可持续性。将旧分类中的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项拆分为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和服务两项。那几乎就意味着央行向财政透支,很可能是为未来养老体制买单,那么印钞能保证养老体系的可持续性吗?陷入债务危机的南欧国家的现实,证明了这非常令人怀疑。
假定负利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缩,那也就意味着负利率不会延续太久的时间。过去四年,由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影子银行的膨胀和收缩,互联网金融的蔓延和破裂,财富管理的发展和整顿等,都以利率的剧烈波动掩盖了利率随经济下行,实体经济收益率下行而必然下行的趋势。负利率的蔓延也可能不是一个仅具负面影响的现象,它也隐含一些积极影响。银行业在国债市场被央行挤出。
很不幸的是,当我们观察像瑞士、瑞典、丹麦、欧元区、日本甚至美国的时候,我们不安地发现这些经济体大多数都受到老龄化甚至高龄化的困扰。从已实施负利率的经济体看,除日本之外,其他经济体的主权债务负担均有所减轻,或者说负利率促成了政府债务缩减。
所以当资产收益率调整的速度比负债端尤其是长期负债的成本的调节更快的话,银行很可能会遭遇暂时的困难。2015年底,中国M2余额大约为140万亿,金融资产余额可能在约180万亿元。从2004年M2首次突破25万亿以来,几乎每4年半到5年便实现翻番。就负利率的实践看,负利率总体上拉低了金融体系的盈利能力并使其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和责任,也使得资产价格泡沫呈刚性化趋势。
如果中国资产端收益持续下行,尤其是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收益持续下行之后,负债端利率也必然会被迫呈现持续下行的调整压力。并使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的边界模糊不清。第二种假说是,负利率发生在基于现金使用比较少的经济体,即所谓的less cash economy 的经济体,由于这些经济基本上以支票,银行卡或是以其他电子货币支付工具为主,所以负利率相当于账户管理服务的收费。换言之,即便储户因为负利率而不愿到银行储蓄或存款,其仍需为持有类现金而支付保管成本,所以对负利率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五是如果中国实施更低的利率甚至陷入零利率的话,也许会使央行面临货币供应渠道不顺畅的压力。如果说次贷危机之前中国金融资产的快速膨胀,还可以用中国从消费品,土地,房产到社会保障的货币化进程来解释的话,当下增长和通胀双低的格局,决定了中国也可能面临长期低利率的召唤,金融资产的膨胀,脱离了实体经济资产规模和收益水平,那么这种膨胀有可能陷入自我循环,并最终塌陷。
资产端即便索取5%左右的预期收益,也几乎意味着每年10多万亿信贷新增中,几乎有至少50%以上是为了偿还利息。社保和寿险机构也逐渐失去了将长期国债作为基本配置的能力,负利率尤其是国债端的负利率加大了企业对雇员的养老负担和难度,加大了寿险和社保体系等长期储蓄管理者进行基础资产配置的困难,并迫使它们转而增加房地产,大宗商品,衍生品等资产配置,资产管理策略有可能反而激进。
全球产能过剩保证了通胀预期不太可能迅速抬头。第四,负利率可能加深大类资产重新定价和博取收益的挑战。如果某一个国家率先在增长和通胀上面有所起色,那么其泡沫就会相对稳定。其前景非常难以判断,但很有可能负利率并不是昙花一现的暂时的过客。三是除非私人部门对通缩的预期强烈而持续,否则国债持有者不仅没有收益,反而会有成本,这看起来使得长期国债的持有行为,不是在期待收益而是在被强迫纳税。二是负利率大致使大宗商品呈现一个缓慢的结构性的牛市。
如果中国走上长期低利率之路,则金融体系的ROE会进一步下降,资产质量有可能持续恶化,同时央行和监管部门也将不得不更大力度采取基于宏观审慎的逆周期管理措施。当然负利率和银行业的关系还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进入专题: 负利率时代 。或者说,西方银行在过去20年负债端所发生的一切,有可能在中国加速发生。
一是负利率对权益资产的影响。第三,目前对负利率如何银行业存在巨大分歧。
我们认为负利率是名义利率为负,更多地表现为一国的长期国债到期收益率陷入零甚至负收益的状态。第五,负利率使得私人部门加速从国债市场挤出。目前M2/GDP约在200%,政府和金融机构债务约在130%,那么中国政府所面临的政府刚性泡沫合计就在330%,或者说,我们也许应该将财政和货币困境叠加考虑,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因素导致的政府债务,本质上都是以国家信用兜底的永续债务。总体上,负利率有助于大宗商品的价格回升,并进而有可能带动PPI的回升。
可以说低增长、通缩的威胁给负利率打开了方便之门,总体来看,负利率状况在全球范围并没有缩减,反而有进一步扩张蔓延之势。我们可以看到目前陷入负利率的经济体都符合低增长、通缩威胁和长期低利率的前提,并且触发甫利率的时点也大致发生在本币面临升值压力之际,但这些经济体并不一定都具有高债务,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经济体的债务状况还是不错的,而日本或欧元区债务状况则不令人乐观。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负利率会使银行体系的利差有所收缩,银行盈利能力更弱,但对负利率是否构成银行业的灾难,意见分歧巨大。一部分学者认为负利率有助于一国去杠杆和舒缓债务压力,另一些学者认为负利率可能会严重伤害一国的银行体系,甚至带来更深重的金融灾难。
负债结构可能呈现较为复杂的变化,一是政府可能会在数字货币不断崛起之后,才逐渐意识到必须规范和收敛现金的大规模使用,制钞印钞加速呈现产能过剩和转型无望的特征。三是负利率是名义利率的概念,并非扣除通胀的实际利率。
如果资产端的利率仍然维持在较高增速,这会和4%-6%的经济增长和2%-2.5%的物价逐渐脱节。就国债增量而言,将主要由地区央,以低利率甚至是负利率买走。那么全球范围之内有可能展开一场刚性泡沫的竞争,也就是各个国家纷纷无所不用其极地利用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来换取若有若无的经济复苏和通胀抬头。而乐观的学者则认为利率其实是一个结构,有资产端的也有负债端的,有长端的也有短端的,有银行的也有非银行的,有无风险的也有风险溢价,因此负利率既不等同于利差的消失,也不等同于大类资产无法配置,而仅仅意味着负利率下金融产品再定价和博取收益的难度空前加大。
在我们看来,考虑到全球增长乏力,产能过剩和通缩浓重,负利率很可能会蔓延持续一段时间,负利率政策对资产价格带来了重估压力,使社保和寿险等长期资产管理者面临挑战,负利率也有可能以持续损害金融体系来补贴实体经济,并导致财政和货币政策之间边界的模糊。甚至有可能出现这种极端情况,负利率之后一国央行向财政所提供债务透支,主要的并不是被财政用于生产性领域,而是用于养老等福利性领域。
从以上粗略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一些特点,一是负利率主要指的是长期无风险利率为负,而不是利率产品整体陷入负利率。就负利率和资产价格重估的整体关系而言,负利率还使得负债端膨胀放缓甚至有所收缩,资产端尤其资产价格的泡沫维持在高位并刚性化,使得经济运行的杠杆压力明显缓解,人们应该担忧的是,持续负利率之下,复苏和通胀哪个率先到达。
有些学者非常悲观,有些学者则不这么看。一些美国学者认为,负利率状况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这将会导致金融机构资产端收益率锐减,ROE持续滑坡以及银行业的不断萎缩。